top of page

郵票裏的文學世界——劉以鬯手稿

出版說明

 

這是劉以鬯先生的一份遺稿,劉太太說此前並不知道有這份文稿,它一直寧靜的躺在書房裏,而書房裏積存的書稿、舊報刊雜誌太多了。找到它是一個偶然,新加坡林方偉兄建議把這個偶然發現印出來,俾讀者一睹劉以鬯的文稿手跡。

 

劉以鬯,小說大家兼重要的文學編輯。一九四一年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出任重慶《國民公報》《掃蕩報》副刊主筆兼編輯,從此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四五年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先後編輯《和平日報》副刊和成立懷正文化社;一九四八年來香港,做過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多份報紙、雜誌編輯、主編。一九八五年創辦並出任《香港文學》總編輯。

 

劉先生寫作編報之餘,嗜好集郵嗜好陶藝。十一歲就開始集郵,是最資深的集郵者。「我喜歡搜集郵票⋯⋯一九二九年,我常到愛文義路一家白俄開的郵票鋪購買舊郵。」當時還住在上海英租界,劉先生說:「我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收藏,也沒有很廣博的專門知識,只是覺得,僅花少少錢,甚至不花錢,一樣能夠得到集郵的樂趣,而且動腦筋還可以有創意,玩出一點新名堂來。」

 

集郵成趣,劉以鬯幾度把樂趣寫成小說,最著名的當然是《對倒》,《對倒》序言說:「寫這部小說的促動因素是兩枚相連的郵票:一九七二年,倫敦吉本斯公司舉行華郵拍賣,我投得『慈壽九分銀對倒舊票』雙連,十分高興。郵票寄到後,我一再用放大鏡仔細察看這雙連票的圖案與品相,產生了用『對倒』方式寫小說的動機。『對倒』是郵學上的名詞,譯自法文Tête-bêche,指一正一倒的雙連郵票。」

 

劉先生多次借小說人物說集郵是一種「健康的貿易」,眼光夠準的,能從郵票買賣中賺取比股票還高的利潤。然而,展示在此的這份集郵手稿,則純粹是作者的一種「健康的心智活動」,甚至可能沒想過拿去換取稿酬。

 

這份手稿五十多頁,還有幾頁空白的,未用過;另有幾頁黏有郵票未有書寫,都裝在一透明塑料盒子裏。紙是商務印書館早年印製的活頁小格原稿紙,上方黏貼一枚或數枚郵票。郵票之下是劉先生手寫的提要,字跡輕淺,原子筆藍色黑色並用,內容是票主的生平和著作。對郵票本身未加太多說明,可見這些集郵,意在借郵票見文學,大於郵票本身的價值。個別郵票加了註釋,如「赫爾岑」的,註明三枚郵票分別是「俄45年小說家與哲學家赫爾岑」「俄62年赫爾岑誕生150周年」。票主的人名書名都照用原文,故手稿西班牙文、俄文、法文、匈牙利文、塞爾維亞文、冰島文、日文等等並見。票主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些則現在已不太有名。有些作家除簡介之外,他還加了點評,如滝沢馬琴,劉先生說:「現在,閱讀滝沢馬琴小說的人已不多;不過,他的重要性不容否認。」裴多菲,他則引「周作人在《斐多菲的小說》一文中說:『魯迅非常看重,也愛好這一冊小書,多少次說起想設法翻譯它出來。』」等等。

 

本書旨在展示劉先生的手稿,盡量保存原貌,未作加工。手稿左真的票主照片、書影等資料是編者補充所加。附錄中篇小說《郵票在郵海裏游來游去》原題《郵票》,長五十七萬字,一九七一年至七三年連載於《明報晚報》,未出過單行本。後節取開頭的五萬字,編入《劉以鬯中篇小說選》於一九九五年出版。是小說者言,既展示了集郵的廣博知識,又入木三分地寫出了集郵者矛盾而微妙的心理活動。值得重讀。

 

——林道群

二〇二四年六月二十日

 

 

| 目錄 |

 

出版說明
郵票裏的文學世界

郵票在郵海裏游來游去

 

 

| 作者簡介 |

 

劉以鬯,BBS,MH(1918-2018),原名劉同繹,字昌年,香港著名小說家、編輯,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海。一九三六年開始發表創作,主要作品有《酒徒》《對倒》《打錯了》《寺內》《天堂與地獄》《島與半島》《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郵票》等。

 

本書是劉以鬯生前遺留的一份集郵手稿,所集皆著名文學家紀念郵票,並有作者為郵票所寫的介紹,另附錄中篇小說《郵票在郵海裏游來游去》。

 

 

郵票裏的文學世界 ——劉以鬯手稿

HK$16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劉以鬯

  • 出版社 | PUBLISHER

    BOOK MATTER 本事出版

  • 書號 | ISBN

    9789887055075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