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與漢娜.鄂蘭齊名的世界百大思想家
獻給紛亂時局最迫切的一堂思辨課

★美國人文獎章、斯賓諾莎獎得主  結合個人生命經歷與時代省思的代表作★
★亞瑟.羅斯圖書獎得獎作品★
★亞馬遜網路書店4.4分高分評價★


▍本書特色


1.    本書廣泛舉例和援引軼事說明超越民族與國界的世界主義論點。從維多利亞時期冒險家的世界主義思想談起,到二十世紀無國界醫生普世主義的理想追求,反思我們對陌生人的道德責任。


2.    本書主題包含倫理決策、多元文化多樣及全球化等,切合全球各國關係密不可分的社會現況之下,人們面臨的迫切道德議題。


3.    當代倫理學討論的熱絡在於眾聲喧嘩,而阿皮亞則提出嶄新的觀點:反對透過理性論據形成共識,因為強辯往往不能使人心服,反而使我們失去對話的可能性。


4.    本書作者不僅在思想界耕耘多年,同時也是影響世界的十位哲學家之一。除了以其世界主義的思想廣受學界與文化工作者的盛讚,以及《紐約時報》、《衛報》等國際媒體一致好評,也曾榮獲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亞瑟·羅斯圖書獎、美國國家人文獎、美國布蘭迪斯大學Glittler獎等多項殊榮。


5.    老牌出版社諾頓重磅推出的「我們時代的議題」系列書籍之一。問世近二十年的二十一世紀暢銷倫理學經典論著、譯成十三國語熱賣言全球。

 

▍精采摘錄


1.    直到過去幾百年,人類的每一個小社會,才逐漸被納入同一個貿易網絡和全球資訊網;現在每個人都完全可以想像,自己如何和六十億同類中的任何一個人搭上線,然後送給對方一些有價值的好東西,比如收音機、抗生素,或是好點子。不幸的是,如果我們一時疏忽或是懷抱惡意,同樣也能輕易送出會造成惡果的事物,像是病毒、空氣污染或是壞主意。而一旦換作政府以我們的名義實施政策,結果又可能放大無數倍──或許是難以斗量的好,但也可能是細數不盡的惡。

2.    世界主義思想是由兩個基本觀念交纏而成的。第一種觀念是我們對他人負有義務,而且這份義務不只及於血緣和情誼,甚至遠超越公民同胞的紐帶。另一個觀念則是,我們不只應當重視所有人類的生命,還應當看重具體的生命經驗,這代表我們要渴望了解賦予他人生命意義的習俗與信仰。世界主義者知道人與人之間有所差異,但從這些差異裡,我們可以學到很多。而既然人類有這麼多的可能性值得探索,我們便不會期待,也不會想讓每個人或每個社會都走向同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我們對他人(或他人對我們)有什麼義務,每個人通常都有權利走自己的路。但正如之後我們會看到的,「普世關懷」和「尊重正當差異」這兩種理想,有時也會彼此牴觸。某種程度上,「世界主義」指的不是一種方案,而是一項挑戰。

 

 

| 目錄 |

 

推薦序 如何做世界的台灣人?/李可心
推薦序 既普遍又有差異的哲學/吳豐維
推薦序 在「普世價值」和「差異多元」間的思辨與實踐/黃春木

前言 對話
◤成為世界公民的起點是培養全人類共同生活、互相連結所必需的習慣,也就是對話。◢

第一章    鏡子的碎片
◤世界各地的真理彷若多張不同的鏡子,而每張鏡子各別映照出不同的真理。◢
旅人的故事/鏡子之外

第二章    逃離實證主義
◤在相對主義與實證主義的世界裡,我的正確有別於你的正確,這將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變得毫無意義。◢
專業的相對主義/價值的流徙/實證主義的問題/重申價值的分量

第三章    真正的事實
◤我們眼中看見什麼取決於我們內心相信什麼。◢
與萬靈同行/說服阿科蘇亞/杜漢的發現

第四章    道德分歧
◤分歧造成的爭辯不在於形成共識,而是為了理解彼此。◢
穿越厚重,搜索輕薄/家庭的重要性/週三的紅辣椒/相似的種種/爭議的詞彙/愚人金/哪些價值比較重要?/與陌生人爭執

第五章    實踐才是核心
◤與異文化和平相處需要的是,展開對話,並透過交流習慣彼此。◢
地方共識/改變心意/美善之爭/輸贏

第六章    幻想中的陌生人
◤跨文化對話的關鍵在於,參與交流的人彼此之間的共通點。◢
等待國王/回家/原則是否需要放諸四海皆準?

第七章    世界主義與文化污染
◤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影響,對「純淨文化」的追求也就彷彿烏托邦幻想。◢
地球村/不變者/「文化帝國主義」的問題/文化污染萬歲

第八章    誰的文化?
◤任何民族的文化財產若遭遇損害,無非也是對全人類文化遺產的危害。◢
戰爭贓物/難解的遺產歸屬/欲利之而反害之/有藝術的生活/當文化成為企業/全人類的利益/想像的連結

第九章    惡性世界主義
◤「每個人都很重要」這不僅是世界主義的核心理念,也是寬容的底線。◢
無國界的信仰/普世性間的競爭/薩菲家的開齋節/社會裡的小群體

第十章    給陌生人的善意
◤並非所有價值都可以用同一種標準衡量,我們對陌生人的義務也是如此。◢
殺死那個中國大官/在小水池溺死的孩子/基本需求/判斷之難

謝詞
注解

 

| 內容節錄 |

 

第四章

道德分歧

穿越厚重,搜索輕薄


想見識價值分歧,你不需要離家千萬里。在散場的電影院外面,就有觀眾覺得《登峰造擊》拍得比《尋找新方向》好,但她的朋友卻嗤之以鼻:「這部片說四肢癱瘓的人活著毫無價值,如果她想要,你就應該殺了她欸,你怎麼會覺得這種電影比較好?」另一邊的酒吧剛發生一場鬥毆,人們熱烈討論著剛才的事,有人說勸架的旁觀者很勇敢,也有人說他太魯莽了,應該報警才對。在討論墮胎的課堂上,一名學生表示,懷孕初期墮胎對母親和胎兒都不好,但墮胎應該要成為母親的合法選擇。有個學生則認為,殺死胎兒的嚴重性,甚至比不上殺掉成年的貓。第三個同學卻說墮胎就是謀殺。如果我們希望鼓勵世界性的交流,開啟不同社會的之間的道德對話,我們就該預期到會有這些分歧──畢竟就連社會內部都免不了這類分歧。

但道德衝突有很多種形式。首先,我們的評價語彙非常繁多,而且就像哲學家常說的一樣,有些評價用詞,比如「好」或「應該」,都十分輕薄(thin)。這些字眼代表贊同,但用法卻有點過於靈活:好土壤、好狗狗、好論證、好主意、好人。知道這些詞的意思,並不會讓你知道該怎麼使用。當然,有些行為無論如何都跟好扯不上關係。這不僅是因為「好」這個詞的涵義中,原本就沒有內建這種行為,也是因為你無法理解要怎麼贊同這些事;比如說,搶飢餓孩童的食物就絕不是好事。

不過,大部分的評價語詞都比這「厚重」(thick)得多。如果要使用「粗魯」的概念,你一定是先認為要批評的行為欠缺良好的行止儀表,或是沒有適當關心他人的感受。比方說如果你是不小心踩到我的腳,我卻諷刺地對你說「謝謝」,暗示你是故意的。這樣就很粗魯。但如果我絲毫沒有諷刺的意思,只是單純感謝另一個人為我做的事,這樣就不粗魯。另一個例子是「勇敢」,這通常是用來稱讚人的詞彙。但它的意義比「對」或是「好」等輕薄的詞彙更具體:要表現出勇敢,你需要做一些我們會覺得有危險的事,這種行為很可能讓你會失去某些東西。當然,如果你有廣場恐懼症,或是知道按門鈴的是祕密警察,那光是打開家門就非常勇敢了。

 

輕薄的概念就像占位用的包包。正確、錯誤這些觀念,只有與特定社會環境的複雜性層層交織,才會真正發揮作用。正如美國政治理論大師麥可‧瓦哲(Michael Walzer)所言,道德從一開始就是厚重的。或者也可以說,當你想要找出跟別人的共識,就是準備從層層的厚重概念底下,抽出隱藏的輕薄概念。

輕薄的概念似乎都是普世性的;世界上有對與錯、好與壞等概念的不只有我們,每個社會都有和輕薄概念相對應的字眼。就連粗魯和勇敢這些厚重的概念,也幾乎普遍見於世界上每一個地方。但還有一些更厚重的概念,確實是專屬於特定社會的。當討論中有一方援用了另一方根本沒有的概念時,就會出現根本性的分歧。但是在這種分歧中,爭吵並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為了理解彼此。

家庭的重要性

不過有時候,我們熟悉的價值,也會以我們不熟悉的風俗習慣表現出來。好比說,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應該對自己的子女負責。但誰是自己的子女?我同時成長於迦納的阿肯社會和我母親那邊的英語世界,兩邊對家庭的看法就很不一樣。雖然由於幾百年來的接觸,兩個社會的差異或多或少一直在不斷縮小。但還是有些重大的差異沒有消失。

阿肯人的「母族」是指一群有共同祖先的人,我們彼此之間有愛、也有義務;大致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祖先愈近,彼此的牽絆就愈強烈,也就是愈接近一個家庭。然而,母族和西方家庭之間有一個關鍵的差別:是不是母族成員,取決於你的母親是誰,跟父親完全無關。如果妳是女性,那妳的子女就是母族的一員,而妳女兒的後代也是,她們女兒的後代也是,直到時間終結都是。母族的成員資格就像粒線體DNA一樣,只透過女性傳遞。所以我和我姊姊的孩子們處於同一個母族,但跟我哥哥的孩子們不在同一個母族。而且,由於我跟父親的血緣沒有透過女性連結,他也不是我的母族成員。
 

簡單來說,阿肯文化中的家庭,就是人類學家所說的母系。一百年前,英國人期待父親扮演的角色,在大多數阿肯人的生活中,都是由年紀較長的舅舅(wɔfa)來扮演。他要負責確保姊妹的孩子(wɔfase)能夠吃飽穿好並接受教育。許多已婚婦女會跟自己的兄弟住在一起,並定期拜訪她們的丈夫。當然,男人也會想接近自己的孩子,但他對孩子的義務相對沒有那麼高──或者說,就跟英國人的舅舅一樣。

如果你是外地人,到迦納應該會很驚訝,因為人們最習慣用來稱呼兄弟姊妹的字眼「nua」,同時也可以用來稱呼母親姊妹的孩子。人們有時會用迦納英語跟你說,某某某是「我同父同母的妹妹」,而你可能會覺得這說明也太多餘了(如果有人告訴你,某個女性是他的「小媽」,那麼他指的是他母親的妹妹)。

但是到了我小時候,這一切都開始變了。愈來愈多男人和自己的妻子兒女住在一起,沒有養育姊妹的孩子。但我父親還是會收到他姊妹小孩們的學校報告,要寄零用錢給他們,跟他們母親討論他們的學業,並支付母族家裡的帳單。他也常和他最親的姊妹一起吃飯,而他的妻子兒女(也就是我們)則自己在家一起吃飯。

這就是家庭組織的差異。哪一種對你來說比較合理,很大程度是取決於你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哪些觀念。在我看來,一個社會只要能夠有效分配養育兒童的責任,並且講得出一番道理就夠了;至於要說誰是正確的,其他方式都是錯的,那實在很奇怪。西方人認為父親不扶養子女是錯的。但阿散蒂人,特別是過去的阿散蒂人,卻會覺得如果有小孩沒有得到撫養,那錯的人應該是舅舅。一旦你了解這個制度,就很可能會承認它,而且這不是需要你放棄任何基本的道德認知。因為這兩者都符合良好養育的價值,而良好養育雖然輕薄,卻是普世性的價值,只不過這些價值觀在每個社會,都有相當特殊、符合當地習俗和期望,並與社會安排緊密交織的呈現方式。

 

週三的紅辣椒

但還有其他一些在地價值觀可能會違反你心目中重要的觀念。例如,我的父親不會吃「叢林肉」(bush meat),也就是叢林裡獵來的動物。這其中也包括鹿肉,他曾經告訴我們,有一次他在英國不小心吃到鹿肉,第二天皮膚上就長了疹子。不過,如果你問他為什麼不吃叢林肉,他不會說不喜歡,也不會說是因為過敏。如果他認為有必要,他會跟你說這是他的「akyiwadeε」,因為他屬於叢林水牛(Ekuona)氏族。從詞源學上來說,「akyiwadeε」的意思是「你應背向的東西」,如果一定要翻譯的話,或許可以說是「禁忌」。話說回來,禁忌的英語「taboo」也是從玻里尼西亞語傳進來的,原本是指某些群體中的人應極力避免的一類事物。

就像在玻里尼西亞一樣,在阿散蒂如果做了這些應背向的事,就會讓人「受到污染」,但也有各種補救措施和「淨化」自己的方式。西方人雖然也有厭惡感和淨化自己的欲望,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真的有「akyiwadeε」的概念。因為這是一個厚重的概念,如果要有這種概念,首先必須先認為某些事情不該做,是因為你屬於某個氏族,或是順服於某個神明,因此必須遵守這個禁忌。這樣,你才會說叢林水牛氏族的成員不吃叢林肉是有某種道理的。因為從象徵意義上來說,氏族動物是你的親戚,因此對你來說,吃牠(和牠的親戚)就有點像吃人。不過,氏族成員也只能成為不吃叢林肉的理由,而在傳統的阿散蒂社會裡,無法以這種方式理解的akyiwadeε實在太多了。一九二○年代,殖民地政府的人類學家拉特雷上尉(Captain Rattray)曾提到一個叫「埃丁喀拉」(Edinkra)的地方神祇;這位第一個大量書寫阿散蒂傳統的學者提到,埃丁喀拉的禁忌之一,是週三不能接觸紅辣椒。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 Kwame Anthony Appiah,當代倫理學思想領袖、全球百大思想家,政治哲學家、文化理論家和小説家。生於一九五四年英國倫敦,長於迦納庫馬西,他的母親是英國藝術史學家、兒童文學家,而父親則是迦納阿散蒂地區的律師、外交官和政治家。其父母在一九五三年的婚姻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在當時被稱作是英國最早的「跨種族婚禮」之一。阿皮亞的童年時光經常在英國度過,也因為他混血和跨文化的成長背景,促使他往後對世界主義觀點的認同與省思。阿皮亞的學習歷程相當傑出,不僅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學位、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等,並曾在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擔任教職。一九九七年,阿皮亞在波士頓法尼爾廳面對著喬治.彼得.亞歷山大.希利的巨幅畫作《韋伯斯特對海恩的答覆》,在這「自由的搖籃」前進行入籍宣誓,成為美國公民。在紐約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兩週,阿皮亞和他的伴侶亨利.芬德舉辦了婚禮,兩人現居於美國紐約。

在學界深耕多年的阿皮亞廣獲多項榮譽獎項,包含他在二〇〇八年榮獲布蘭戴斯大學的約瑟夫.B和托比.吉特勒獎,表彰其對種族、族裔和宗教關係的貢獻;在二〇一二年,獲美國總統歐巴馬授予國家人文獎章;二〇一六年,阿皮亞獲頒荷蘭斯賓諾沙基金會授獎,將之與漢娜.鄂蘭並列;在二〇二二年,他當選為美國藝術與文學學會主席。阿皮亞的學術成就不僅獲得學界的讚賞,也受到國際媒體廣泛的正面回響,《外交政策》、《世界郵報》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全球思想領袖;法國老牌雜誌《新文學》雜誌也將其列為「影響世界的十位哲學家」之一。

除倫理學與道德哲學,阿皮亞的研究也涉獵甚廣:包含政治哲學及社會科學哲學、非洲和非裔美國人的知識史與文學文化研究等。其代表作有《榮譽法則:決鬥、纏足、蓄奴,以及榮譽感的進化》、《在我父親的家》(In My Father’s House)等。

| 譯者簡介 |

盧靜,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異國兩制》、《奇幻熊在網路釣魚》、《欲望分子多巴胺》、《操弄》、《末日》,以及《遊戲設計的藝術》等書。喜歡研究文化間的移植和融合。
譯作賜教:rutkking@gmail.com

 

 

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如何與異溫層交流?沒捐錢給難民是錯的嗎?當代倫理學大師談全球化時代的道德難題

HK$127.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 Kwame Anthony Appiah

  • 出版社 | PUBLISHER

    麥田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3106345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5/04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