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額頭上的靶心,也不能使我下跪」

誠實面對恐懼、永不放棄自由,

一段穿透黑暗,滅頂與生還的故事

 

  ◆ 首部維吾爾知識分子對中國種族清洗的證詞

  ◆ 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以及個體生命的堅韌勇敢

  ◆ 翻譯15國語言,國際名家感動推薦

 

  家園被毀,語言遭禁,摯愛的人隨風而逝。這是無數名新疆維吾爾人的現實,也是詩人塔依爾的生命經歷。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是一位知名的維吾爾詩人與知識分子,他在家鄉執導電影維生,與妻女過著恬靜的生活。然而,在少數民族備受歧視的中國政權底下,塔依爾與族人的性命和自由,始終都操縱在別人手中。

 

  二〇一六年,中國政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維穩」措施,以防禦恐怖主義與分離主義之名,對維族人展開全面性監控跟大規模逮捕。市民商家被迫加入反恐陣線、人們被鼓勵監視彼此,店舖刀具被拴住、收音機被銷毀,然而最駭人的是塔依爾開始看到熟悉的鄰居、朋友、家人一個接著一個消失蹤影。面對四面八方滲入的恐懼,塔依爾開始在夜間準備耐穿的鞋子與暖和衣服,以便在夜半被警察帶走時,能夠保持溫暖。而對塔依爾與妻女來說,離開深愛的家園似乎是唯一的希望……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部令人心碎與警醒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以飽含詩意的筆觸,寫下他的家園、文化、社會被毀的經歷,並記錄極權體制下,國家發展出的高科技監控與政治信用體系,如何深入日常,扭曲每一個人的肉身、心靈與記憶。作者寫下本書,既是為當下此刻,仍在新疆再教育營受難的維吾爾族人發聲,也向我們揭示一個殘忍與希望並存的世界,那個世界值得我們投注恆久關注的目光。

 

  「新疆有才華的維吾爾作家多如繁星,但據我所知,在大規模抓捕展開後,成功逃出中國的只有塔依爾。」──喬舒亞‧弗里曼(Joshua L. Freeman)/中研院近史所助研院員、《等待在夜裡被捕》英文版譯者

 

  「十年或二十年後,如果人們想了解那一刻,他們會讀這本書。」──戴倫.拜勒(Darren Byler)/加拿大卑詩省西門菲莎大學國際研究助理教授、《新疆再教育營》作者

 

本書特色

 

  1.第一部新疆維吾爾知識份子對中國實施種族滅絕的證詞

  2.以詩意節制的筆法,書寫維吾爾族人的歷史傷痛與受迫害處境

  3.一段嚴謹而審慎的證詞,記錄中國高科技監控對常民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

 

  專文導讀/推薦序:

  阿潑|媒體工作者

  曹馭博|詩人、作家

 

共同推薦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李明哲|人權工作者

  張惠菁|作家

  熊倉潤|日本法政大學法學部國際政治學科教授

  閻紀宇|專業譯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 目錄 |

 

國際好評推薦
臺灣好評推薦
推薦序 願你有平安的火焰 曹馭博
推薦序 當文化和事實被系統性抹去時,我們需要更多故事阿潑
英譯者前言喬舒亞・費里曼
序言 訊問
一 北京來的電話
二 我的自以為是

女子監獄
三 不速之客
四 書商艾力
五 紅臂章

團結路
六 透過車窗
七 鑰匙
八 派出所地下室

你們未知的地方
九 護照
十 拒簽
十一 彼岸

迷失在巴黎
十二 白紙條與藍紙條
十三 風暴來襲
十四 等待在夜裡被捕
十五 門被關上

身體
十六 公寓
十七 不告而別
十八 只去不返的旅途

他方
終章 流亡的夢

是什麼
謝詞

 

| 內容節錄 |

 

等待在夜裡被捕

六月最後一天中午,我和瑪爾哈巴坐在客廳,無精打采討論午飯吃什麼。我們精神不振,空氣滯悶,什麼食物想來都不吸引人。終於,我們決定中午不做飯,簡單喝點奶茶,配饢餅和沙拉就好。我們默默開始備餐。

瑪爾哈巴這時突然開口:「我已經一個星期沒有穆尼拉的消息了。我在微信留了語音訊 息給她,但她一直沒回。你說他們該不會出了什麼事吧?」我聽了有點焦慮。穆尼拉和她丈 夫卡米爾是我們的摯友。

大規模抓捕維吾爾人在烏魯木齊持續了兩個月,恐懼無所不在。有鑑於此,我們定期會與親近的家人朋友見個面或交換訊息,雖然這麼做也防止不了誰被逮捕,但能經常聽見彼此消息多少帶給我們一定安心。

瑪爾哈巴與穆尼拉幾乎天天通話,穆尼拉沉默這麼久很不尋常。

「再給她留訊息看看。」我說。「說不定她就回了。」

瑪爾哈巴拿起手機。「你好,穆尼拉,最近怎麼樣?我發了幾條訊息給你,沒聽到回音,我們有點擔心。你在的話請說句話。」

沒多久,穆尼拉發來一條語音訊息。 「瑪爾哈巴,你好嗎?我在。」穆尼拉的聲音沮喪。 「卡米爾好嗎?塔依爾問候他。」

「先這樣吧,我不太舒服,之後再聊。」 卡米爾和我是喀什維吾爾高中的同學,之後也都在北京讀中央民族大學。我們在北京逐漸熟稔,經常分享想法和經驗。卡米爾是一位性情平和、真誠、勤奮的年輕人,興趣在語言學和哲學。我一九九二年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卡米爾隔年畢業後返回烏魯木齊,在一所研究中心就職。不久我也回到烏魯木齊,後來我們就經常見面。也是在那段時間,卡米爾認識 了穆尼拉,兩人過一陣子結婚了,婚姻一直快樂美滿。

二〇一六年二月,卡米爾拿到中國教育部獎學金,前往印第安納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他的女兒圖瑪莉絲隨同前往,在當地上學。穆尼拉曾去印第安納州看望他們一個多月。當一家人都在美國時,他們在當地的幾位朋友極力主張他們別回去了,新疆的政治局勢日益惡化。我和瑪爾哈巴走訪印第安納大學時,也和卡米爾討論過這件事。我也覺得他們留在美國是上上策,但瑪爾哈巴沉默沒說話。

 

要做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卡米爾出發赴美前,中國政府要求他兩名同事當擔保,要是卡米爾沒回來,他的同事會受到懲處。卡米爾不想以一輩子有愧良心做為留在美國的代價,況且,如果卡米爾一家人留在美國,中國政府就會收回他們在烏魯木齊的公寓,並終止發給薪資。他們在美國必須待一年多才能獲得居留資格,取得工作許可維持生計。這一年間,他們的財務無可避免會很拮据。

卡米爾是行事謹慎的知識分子,最終他們決定不留在美國。結束海外訪問一年後,他和女兒在二 一七年二月返回烏魯木齊。大規模拘禁維吾爾人的行動就在隔月展開。

五月,卡米爾一家和我們全家一起去吐魯番玩。兩天的旅遊在愉快的心情中度過,我們的女兒尤其開心。圖瑪莉絲在美國生活一年很想念家鄉,而阿斯娜和阿爾米拉也很喜歡與她作伴。

在吐魯番時,我和卡米爾在果園一邊吃杏桃一邊聊起來。他忽然跟我說,他擔心在這一波大規模拘捕中被抓,我問為什麼。他說二〇一三年秋天,他應「突厥絲綢之路協會」(Silk Road Society)和非營利文化機構「突厥沃恰克」(Turkish Hearths)之邀,赴土耳其參加學術研討會。那是卡米爾第一次出國。他最近聽說,突厥沃恰克被中國政府列入「外國分裂組織」的黑名單。卡米爾雖然是走完相應的文書程序,向所屬研究機構和派出所取得許可後才出席研討會,但很多曾經受到許可的事現在都不被允許,甚至被定為犯罪。

二〇一四年九月,卡米爾與近百名中國公民,在國務院著名的「國際遊客領導力計畫」 贊助主辦下,一起參與為期一個月的美國交換計畫。這一次,卡米爾也是應美國駐中國使館邀請,取得就職單位和政府外交事務單位的許可。即便如此,自治區國安局的警官仍在卡米爾赴美前以及返回烏魯木齊後找他會面,有好一陣子卡米爾都活在恐懼之中。

我們走出杏桃果園時,卡米爾壓低聲音對我說:「我最近一次赴美前還有回來後,國安局警官跟上次一樣來找我問話。我聽從要求,把美國的所見所聞全說了。我不認為會惹來麻煩,這件事沒什麼好擔心的。」接著他幽幽地說:「但我還是很擔心當年的土耳其研討會。」

 

卡米爾不知道他該不該後悔沒選擇留在美國,但現在也沒得回頭了。依照美國和中國政府協議,訪問學者從美國返回中國後,兩年內不得再入境美國。況且卡米爾一從美國回來,工作單位就沒收了他的護照。當時所有在政府單位任職的維吾爾人,護照全都被收走。
基於這些原因,以及其他我們可能不知道的原因,卡米爾回國後就經常和穆尼拉起口角。前些日子我和瑪爾哈巴去他們家作客,談話間提到美國,在幾句尖刻的評論後,他們倆當著我們的面激烈吵了起來。現在,在瑪爾哈巴與穆尼拉用微信交談後,我們猜想一定又發生類似的事,決定過兩天後去一趟他們家,幫忙調解紛爭。
週日一早,我們打電話給穆尼拉,表示會過去一趟。當天下午我和瑪爾哈巴開車前往他 們家。卡米爾的研究機構依傍一座迷人的院子而建。卡米爾和他許多同事都住在院內一棟住宅 樓,與他工作的大樓僅相隔百米。
我在卡米爾的住宅樓前停車。圖瑪莉絲正在門前與其他孩子玩耍,一見到我們,便跑過 來說媽媽在家,說完又跑回去和同伴玩了。
他們家在三樓。穆尼拉開了門,她垮著一張臉,看得出來侷促不安。她招呼我們到客廳 沙發坐,我們坐下來如常寒暄問候。「卡米爾不在家啊?」我問。穆尼拉連忙豎起右手食指抵著嘴唇,左手向上指了指天花板。她的意思很清楚:現在不要提卡米爾,屋裡可能有竊聽裝置。我和瑪爾哈巴立刻明白事態嚴重。

「我們去院子吧。」穆尼拉消沉地說。 我們一起走出住宅樓。空氣濕熱,樓前的院子裡,幾名維吾爾婦女坐在長凳上聊天。穆尼拉避開她們,領我們走向遠處一張長凳。我們才一坐下,她就哭了出來。看著她哭,我們也心痛,卻不知道說什麼才好。過了一會兒,穆尼拉擦乾雙眼,用柔和的聲調告訴我們發生 的事。

六月十九日星期一,下午五點左右,穆尼拉做好晚飯,發簡訊給還在工作的卡米爾說: 「晚飯好了。」

 

「我很快就回家。」他回覆。但半小時過後仍未見卡米爾的人影。 穆尼拉又發了簡訊給他。「飯菜要涼了。你在哪裡?」卡米爾回覆了:「你們先吃,我晚點吃。」奇怪的是,簡訊上用的是中文,不是他們的維吾爾母語。又半小時過去,穆尼拉按捺不住擔心,問道:「你沒事吧?怎麼還沒回家?」 這一次卡米爾沒有回答。穆尼拉下樓走到卡米爾工作的大樓,仰頭看向丈夫位於四樓的辦公室,窗戶是暗的。穆尼拉馬上打電話給卡米爾,但他沒接。她又打給跟卡米爾同辦公室 的同事哈利普,問他卡米爾去了哪裡。哈利普說他們有必要見面談。哈利普的家也在同一座 庭園,穆尼拉於是走路過去。哈利普下樓跟她說當天下午發生的事。

大約四點時,卡米爾、哈利普和同事艾斯卡爾還在辦公室工作,卡米爾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掛斷時,他臉色灰白、神色焦躁地走出辦公室下樓。哈利普和艾斯克感覺不對勁,跑到 窗邊往樓下看,看到三名男子把卡米爾押上車,車子發動開走。他們猜測那些人是國安人員。

穆尼拉一回到自家,馬上又打給卡米爾,還是沒人接。她發訊息給他,這次他回覆了。 他說他沒事,警察有一些話要問他,他答完就會回家。但在這之後訊息便停了。

兩天後,三名警察載著卡米爾回家。其中一人偕穆尼拉到外面庭園等候,另兩人率卡米 爾走進公寓。兩小時候,警察帶著卡米爾和他的筆電走出來,上車駛離。穆尼拉回家才發現,他們家被搜得天翻地覆。衣櫥、抽屜、五斗櫃、行李箱全都敞開。她進到臥房,看到就連床單和床架都被拆開甩在地上。卡米爾的書和文件散落一地。警察在他們家搜了兩個鐘頭,最後只帶走卡米爾的筆電。穆尼拉不明白他們想找什麼。

隔天,卡米爾再度發來訊息,用中文寫著:「他們要帶我去喀什。請帶幾件換洗衣物給我。」她要在一小時內趕到科學院大院正門,那位於自治區國家安全廳附近,到時會有一名警察出來見她。穆尼拉回訊問卡米爾還需要什麼,但他沒再回覆。

穆尼拉帶了衣物過去。卡米爾被軟禁在科學院某一棟樓的一間房子。他一見到穆尼拉就 哭了出來,難以言語。警方要穆尼拉相信政府會秉公處理,與此同時,請她不要追究卡米爾的去向,必要的時候他們會聯絡她。說完就送她回家了。從此穆尼拉失去與卡米爾的一切聯繫。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Tahir Hamut Izgil ),
詩人、導演,維吾爾最重要的作家與知識分子之一。一九六〇年代末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古城喀什市,八〇年代前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就讀,求學期間飽讀中國現代詩與西方文學,以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見長。
 
一九九六年,塔依爾從烏魯木齊前往土耳其留學時受到國家不實指控,被逮捕監禁三年。一九九八年,塔依爾獲釋回到維吾爾自治區,成為一位知名導演。二〇一七年,在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展開大規模逮捕與監控下,塔依爾和家人前往美國尋求庇護,目前定居於華盛頓特區。
 
塔依爾著有詩集《距離與其他》(The Distance and Other Poems),他的詩歌被翻譯成中文、英文、日文、土耳其文、法文和其它語言,詩作亦收錄於《紐約書評》、《柏克萊詩評》、《漸進線》等刊物。
 

| 英譯版譯者簡介 |

 

喬舒亞‧弗里曼(Joshua L. Freeman),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文化史與政治史、維吾爾文學與歷史,譯有多篇維吾爾詩歌,著作與翻譯散見於《紐約時報》、《衛報》等媒體。


| 譯者簡介 |

韓絜光,
臺大外文系畢業,人文自然書籍專職譯者。

等待在夜裡被捕:維吾爾詩人的中國種族滅絕回憶

HK$15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 Tahir Hamut Izgil

  • 出版社 | PUBLISHER

    衛城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7376027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11/08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