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電影書讀破日本近代文學? 世界電影大國中,日本的電影和文學互動最多,但又最不尊重原著?
本書用222齣電影速讀180部文學名作,介紹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七位文豪及其他作家的作品,比較原著和電影異同,盡攬日本大師導演。
* * *
透過比較文學及電影改編,用日本電影綜覽日本文學,共222齣電影、180部原著,涵蓋以下作家:上冊: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
下冊:里見弴、林芙美子、山本周五郎、松本清張、安部公房、森鷗外、太宰治、遠藤周作、小林多喜二、橫溝正史、森村誠一、渡邊淳一等本書採用文學及電影比較的形式,亦是就日本現代文學的上乘入門書籍,能驅使影迷閱讀書中介紹的眾多原著。
| 內容節錄 |
作者前言
最倚重文學改編、
又最不忠於原著的電影工業
文學改編是電影研究一個重要課題,此類書籍通常圍繞經典世界文學 的電影改編而寫,為甚麼筆者要特別選擇日本作為主題?
首先,全世界的發達電影工業中,日本電影應該是最為倚重文學的一個。日本電影從默片時代便積極尋找文學作品去改編,或者跟當時得令的作者合作,創作電影(川端康成)、擔任創作顧問 (谷崎潤一郎),甚至出
任片廠高層(菊池寬)。
不論是文藝小說或者流行小說,都會被日本電影工業飢渴地搜刮,這 種狀況至今仍然維持,連漫畫亦會被改編成真人電影。文藝小說較多會成為藝術電影,流行小說就拍成商業電影,尤其是愛情、推理或時代小說的類型。
在戰後享譽國際的黑澤明《羅生門》就是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及《竹林中》,位居日本影史三大之一的成瀨巳喜男《浮雲》也是從小說改編。不過在高度商業化的日本電影工業,就算是經典文學作 品,也會經過大幅改寫才被搬上銀幕。只看電影未必察覺,但一和原著比較,就很易找到把原著大改特改的例子。有些文學作品歷久不衰,於是在不同時代也被拍成電影,例如川端康成《伊豆舞孃》或谷崎潤一郎《春琴抄》,本書會分別介紹它們的七個及六個電影版,亦會介紹《羅生門》五個電影版。電影和原著可以相差很遠,令日本文學是研究文學改編電影的寶藏。
當然不是說,不值得寫其他國家的文學改編電影。但筆者撰寫本書時,本來只打算挑選一些重要作家介紹,寫下去時,發覺單是使用文學改編電影,已足以描畫日本現代文學的大概,其他國家的文學改編電影,很
難做到同一效果,就是本書的第二個背景,也是書題「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的意思。
近代日本小說第一位巨人夏目漱石 (本書第一章),於1905年發表他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是貓》,開啟了日本文學在二十世紀的重要一頁,二十世紀也是電影的世紀,把日本現代文學和日本電影並置,涵蓋了日本現代文化的一大部分。二戰後數位傑出英文譯者將日本文學帶到世界,有說谷崎潤一郎(第三章)甚有機會得到貝爾文學獎,但因為在1965年逝世而落空,結果川端康成 (第四章)於1968年為日本初奪此殊榮。川端獲獎前, 三島由紀夫 (第五章)便以諾貝爾文學獎為目標,想和某位英譯者組成合作關係,但該譯者更欣賞大江健三郎(第六章)的作品。大江在1994年成為第二位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得獎前,傳聞安部公房(第十二章)也是熱門,不過又是因過身失去資格,因為諾貝爾獎只頒給在生者。至於每年都會被平時不關心文學的傳媒,言之鑿鑿高舉為大熱的村上春樹(第七章) 是否值得獲獎就見仁見智,但他的確是目前日本在生的作家中,國際聲譽最大的一位,正是被世界傳媒關心的原因。
所以本書書題是《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 筆者希望讀者翻開此書,就等於進入一個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入門課程, 能認識到現代日本文學的重要作家、作品、風格、主題,而且兼容文藝及 流行文學。可惜是不能用文學改編電影,反過來組織出一個日本電影史概論。話雖如此,本書介紹的電影的導演,大致齊集日本電影史的重要導演, 以年代分類:
戰前 ——
衣笠貞之助、清水宏、島津保次郎、小津安二郎、 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豐田四郎
戰後 ——
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崑、今井正、野村芳太郎、 新藤兼人
新浪潮及1970年代 ——
增村保造、今村昌平、勅使河原宏、大島渚、 篠田正浩、吉田喜重、深作欣二、神代辰巳
1980-90年代 ——
大林宣彥、森田芳光、相米慎二、宮崎駿、 根岸吉太郎、市川準
2000年後 ——
山下敦弘、蜷川實花、濱口龍介
非日本導演——
褒曼、史高西斯、Paul Schrader、Liliana Cavani、 李滄東、陳英雄、區丁平、嚴浩
本書第一部「日本現代文學的巨人們」介紹七位享有巨大國際名聲 的日本文豪的文學改編電影: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川端 康成、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第二部「作家的『專屬』導演」 有五位作家,他們的作品各被一位重要導演多次改編,形成五個儼如最佳拍檔的關係,除了安部公房,這部分的作品屬於大眾文學,和第一部的文藝風成重大對比:里見弴和小津安二郎、林芙美子和成瀨巳喜男、山本周五郎和黑澤明、松本清張和野村芳太郎、安部公房和勅使河原宏。第三部是較鬆散的主題,補充第一及第二部沒介紹的作家之作品,以及角川書店如何運用電影推動其出版事業。這部分會涵蓋二十二位作家,超過前兩部分的作家總數。
以作者獨立成章的章節,會先略述作者人生及作品特色,每部作品會 先介紹原著的故事簡介、寫作特色,然後介紹電影版和原著的異同,它們有否電影媒體獨有的特色。如果同一原著有多個改編,將會盡量全數介紹
並比較,並非所有電影筆者都有機會看到,所以不會用文字資料評介無法觀看的改編版本,而本書論述的原著筆者都全部看過。
除了個別例子,本書只介紹電影改編,不介紹電視劇,除非是電影長 度的電視電影。作此取捨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電視劇的長度,遠比電影容易把原著內容悉數拍出,正是因為電影長度的限制,逼使編導要作出取捨,有這種取捨才令跟原著比較有意義。第二是日本文學改編的電視劇雖然很多,但一般人(包括筆者)能看到的寥寥可數,更有不少因為當年錄影帶並未普及,而且價格高昂,電視台會重用錄影帶,原來的節目被洗掉、因此散佚,一個不在本書範圍的遺憾例子是山田洋次《男人之苦》原來的電視劇,僅存第一集及大結局。
筆者動筆之前其實未決定範圍及角度,亦沒有部署一套手法或戰術去剖析原著及電影異同。現從全書三十五位作家、超過一百八十部原著作品、二百二十二齣電影,舉出十部筆者認為最具代表性的電影 (但不一定最
好),不分高低,以章節順序列出。
第一章 : 夏目漱石《其後》(1985,森田芳光)
本是評價較低的夏目作品,卻變成最知名的夏目作品改編電影。原著 探討一個不愁溫飽而終日研究文化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義,電影卻是有關愛情及責任,是一部極其浪漫及痛苦的電影,也是「二流文學作品拍出
一流電影」的好例子。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劉偉霖,影評人、古典音樂樂評人、電影字幕翻譯。評論文章見於《信 報》、《明報》及《大公報》。編輯書籍《香港電影2016》(香 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個人網站 lauwailum.net。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3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 之一,旨在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 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 就作出肯定評價。
本會於每年年初均舉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評選大會,透過理性的交流和討論,表揚香港電影及電影工作者的成就。從 1995年舉辦第一屆開始,一直未有間斷。近年更致力舉辦不 同活動推廣電影文化,如「影評人之選」放映節目、「從一口戲開始」影評基礎研習計劃、「影人特寫」放映及出版計劃等。
用日本電影讀日本文學:從夏目漱石到村上春樹 | 上下冊合售
作者 | AUTHOR
劉偉霖
出版社 | PUBLISHER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書號 | ISBN
上冊:9789628271818
下冊:9789628271825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11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