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輯錄香港著名漫畫家王司馬先生歷年經典的《牛仔》四格漫畫,另有香港本地創作人向王司馬先生的致敬作品:林海峰、葛民輝、利志達、梁詠琪、楊學德 小克、石家豪、朱祖兒、黎達達榮 楊天命、甘小文、塵阿力、金成、 Bonnie、b.wing、Cuson Lo、Don Mak John Ho、Knoa C、Lousy、Man僧 Paul Lung、Pen So Prodip Leung、Steven Choi

 

| 內容節錄 |

 

香港「父與子」王司馬


《牛仔》作者、金庸小說插畫家、第一代衛斯理小說封面繪者⋯⋯著名漫畫家、插畫家王司馬,天才殞落,已離開了我們逾四十載,但他的作品,不落俗套也從不過時,仍然觸動不同年代讀者的心靈。

 

王司馬原名黃永興,於1940年在澳門出生及成長,從小愛畫畫,也愛看「小人書」(連環圖),喜臨摹書中古裝人物。小學畢業後,他隨父母遷居廣州,於當地讀中學,課餘兼習美術。1957年回到澳門執教鞭,也繼續習畫,並以「王老吉」為筆名,在《澳門日報》、《澳門學生》等報章發表漫畫作品。他在1961年移居香港,最初於電影廣告公司工作,並開始從事漫畫創作。

 

1965年,他加入《明報》,主要負責專欄版頭等美術工作,也與王家禧(王澤)合作繪畫《老夫子與契爺》連載漫畫,又為金庸小說繪畫插圖,並執筆漫畫專欄,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陸續創作《契爺與大小姐》、《牛仔》、《狄保士》、《靚女蘇珊》等四格漫畫。

 

廣結良緣
任職《明報》時期是王司馬的創作高峰,我們所認識的王司馬作品,幾乎都是在這個時期發表,他也廣結人緣與良緣,成就許多難得的合作美事,為不同作家畫封面繪插畫,其中最叫人津津樂道的,要數跟金庸、倪匡和農婦(孫淡寧)的合作。

 

金庸小說的插畫,不少出自姜雲行(雲君)和王司馬手筆,由王司馬作畫的金庸小說,包括《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俠客行》、《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等,其作品工筆與水墨兼並,寫意隨性,擅長詮釋人物豐富情感。金庸曾於《董培新畫說金庸》的「作者序」寫過:「王司馬先生的畫風富於人情味,很能表現人物的情感,讀者們往往為他的繪畫所吸引,凝視畫中的人物,神馳高山大漠,投入人物的歡樂和哀傷。」可見金庸對王司馬的賞識。

 

作家農婦(孫淡寧),曾跟王司馬為《明報》同事,在文中以「好兄弟」、「忘年朋友」稱呼他,她的隨筆插圖就由王司馬所畫,其《鋤頭集》、《水車集》、《犁耙集》等早期著作封面,亦由王司馬執筆繪畫,後來出版《王司馬筆下的農婦》,序言記述二人在報館吃飯喝茶聊天的往事,而在該書結集的畫作,就是王司馬聽了農婦跑江湖的見聞事跡,揮筆創作,繪形繪聲。農婦眼中的王司馬,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她曾在王司馬《靚女蘇珊》第六期「不顧一切」的序言寫道:「你為了想讓家人過點好日子,拚命加緊工作,經常在辦公室,獨自埋頭作畫」、「你腰骨痛,苦苦的支撐著,永遠畫不完的畫,還要應付額外的畫稿,你從不拒絕別人的要求,總是帶著微笑,說『好,好!』」

 

王司馬也是第一代衛斯理小說封面繪者,設計了十二本衛斯理小說封面,包括《老貓》、《藍血人》、《透明光》、《蜂雲》、《蠱惑》、《屍變》、《沉船》、《地圖》、《不死藥》、《支離人》、《仙境》、《天外金球》,早已絕跡市面,世間難尋,成了二手市場珍貴罕品和矜貴交易。那些封面大多線條簡約,用色鮮明,風格獨特,譬如《藍血人》,戴帽男子全身藍色,由全白背景襯托;《支離人》封面也如直排的四格漫畫,分別把一個人的頭、身、手、腳畫進畫框裡;也有《沉船》、《蠱惑》、《老貓》等筆觸豐富細膩的封面作品。王司馬1983年辭世後,由台灣藝術家徐秀美接棒,以一幅幅詭異水彩畫,驚艷一眾衛斯理讀者。

 

只此一家


《牛仔》是王司馬最家喻戶曉的漫畫作品,被普遍認為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溫情類漫畫,講父子,講家庭,只此一家。畫《牛仔》之前,王司馬已創作出「契爺」這個角色,最早於《老夫子》登場,為早年漫畫界的crossover。後來「契爺」獨立成章,發展出《契爺與大小姐》的故事,同樣刊於《明報》副刊的四格專欄,可說是《牛仔》前身,主要人物為契爺和大小姐,牛仔只是偶爾登場的配角,卻受到廣大市民歡迎,當時初為人父的王司馬,從生活上得到大量靈感,有意把故事軸心漸漸放到父與子之上。

 

到了《契爺漫畫》,英文名為《Father and Son》,已點出父子溫情主題。接下來又有《契爺•牛仔,大小姐》、《牛仔畫集》、《牛仔》,其中《牛仔》曾由不同出版社推出多個版本,最早是作者自資出版的恆遠製作公司版本,後來則有其他出版社的合訂版、復刻版、精選集等等。《牛仔》也曾推出過一些周邊刊物,好像《看牛仔學英文(名詞)》、《看牛仔學英文(動詞)》等等;契爺與牛仔曾「上電視」,為雞香餅、雞肶餅賣廣告。


六、七十年代,不少報刊都設漫畫專欄,篇幅所限,造就四格或短篇漫畫,風行一時,也因報刊普及流通兼入屋,不少孩童的漫畫初體驗,就從此而來。早於六十年代開始發表的《老夫子》,是《牛仔》「前輩」,幽默風趣錯摸鬼馬無厘頭,兼而有之;也少不了董培新的《波士周時威》、《鞋底秋與爛命倫》等等,都叫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讀者印象深刻。但相比之下,《牛仔》大概是最老少咸宜之選,溫馨真摯,幽默窩心,清新純真,為當時漫畫界流淌一道清泉。

 

畫如其人


《牛仔》為黑白四格漫畫(偶然也有三格、兩格、八格),筆觸輕快,線條簡約,生動傳神,題材幽默,溫馨歡笑。主要登場人物為契爺與牛仔,偶有媽媽、小狗以至其他人物客串。大多沒有對白,只靠人物互動,標題提示,已能說好故事,盡在不言中,留白處容讓讀者自行發揮、想像填充,比較其他以對白、讀白等推進劇情的漫畫作品,《牛仔》更有思考性和啟發性。那些小故事都從日常生活取材,很容易令讀者產生共鳴,寥寥數筆信手拈來輕輕帶過,已勾勒神髓與神采,讀者想一想自能領會,文字反而顯得多餘礙事,畫公仔畫出腸。雖然看似閒話家常,但常有神來之筆,叫人嗒落有味,會心微笑,能藉日常生活畫出彩虹,能以小品溫暖讀者,足證王司馬的創作功力。

 

「齊蔭」湯碗頭、踢人字拖、經常笑容滿臉,是牛仔的基本造型,調皮可愛也會撒嬌;契爺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小鬍子光頭佬,常有容許牛仔一時頑皮搗蛋的慈父形象,也有跟愛兒一起玩耍甚至捉弄他的時候,嚴厲時亦會打百厭星屁股,藤條炆豬肉。契爺不是「虎爸」,牛仔也不是「港孩」,就算兩父子是這個年代的人亦然。《牛仔》其實就是王司馬與三個兒子的生活寫照,親身感受特別窩心感人,有說最初靈感來自大兒子,大兒子長大後,牛仔原型便落在二子身上,然後是三子,契爺便是王司馬的化身。根據一些訪問,在兒子眼中的王司馬,不煙不酒,樂於助人,有求必應,是個好爸爸和好好先生,看看契爺便知作者其人(不過契爺也有抽煙斗)。

 

失落了的人文風景


這個年代的「Gen Z」細路全是「數碼土著」,玩具都是數碼產品,寧願足不出戶,在虛擬世界交際應酬,反觀洋溢七十年代生活情懷的《牛仔》,契爺牛仔一家嘻嘻哈哈過著每一天,宛如翻開一頁頁失落了的人文風景。豬仔錢罌、蠟燭燈籠,拿雞毛掃教仔也成追憶;那個年代,左鄰右里甚至街上途人,都能守望相助,一起遮風擋雨互相扶持。牛仔不是滑手機打電玩看影片,而是跟契爺一起拾螺殼,捉青蛙、養蠶蟲、放紙鳶、瀡滑梯;種花得花,蒙著眼「捉依因」,想像白雲是花灑是雞仔,汽水蓋也是榮譽勳章,畫畫腳印成了全家福。

 

父子情當然最可貴——為了讓牛仔拾回車底物件,契爺即時化身大力士推倒汽車;為了妻兒,做苦力搵兩餐在所不計。牛仔會鑽進契爺被窩一起睡,也會親親契爺;如果兩仔爺齊齊失眠,一個數綿羊一個數玩具車。現在看來,簡單生活,不簡單了。物質生活或許富足,虛擬世界似乎更精采,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情感牽絆,還是最重要。

 

「我的孩子漸漸長大了,但牛仔還是牛仔,沒有隨著歲月增長而長大(但思想卻比以前「老積」不少)。」王司馬於《牛仔》第三十四期「睡不著」序言寫道。牛仔,還是牛仔,純真得意不受世俗染污。誠如他曾在《牛仔畫集》這樣說:「昨天,牛仔是我;今天,牛仔是我的孩子;明天,牛仔是我孩子的孩子。」不愧是王司馬,早已預視了牛仔的象徵性、永恆性與超越性。今天牛仔果然以不同形式再現讀者眼前,也是某種傳承。

 

但願牛仔是永恆的,提醒我們童心未泯。

 

文:黃子翔
鳴謝藏報:盧子英

 

 

| 作者簡介 |

 

王司馬,香港著名漫畫家,原名黄永興,1940年在澳門出生。

1961年遷居香港及在一家電影廣告公司工作,並開始從事漫畫創作。

1965年進入《明報》美術部工作,後升任為美術主任,並為金庸小說的主要插畫師之一。

1960年代,金庸促成下,與漫畫家王澤聯合執筆《老夫子與契爺》漫畫。

1971年,膾炙人口的《牛仔》四格漫畫正式誕生。

 

 

牛仔創作畫集 | 精裝

HK$280.00價格
數量
  • 作者 | AUTHOR

    原著:王司馬

    主編:金成

  • 出版社 | PUBLISHER

    飛人生活有限公司 FLY WITH US 

  • 書號 | ISBN

    9789887060901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5/03/15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