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至 2024 年,《Wave. 流行文化誌》圍繞香港流行文化做了上百個訪問,受訪者包括導演、演 員、歌手、填詞人、電台 DJ、電視台 PA、舞蹈員、歌迷......主題看似包羅萬有,但不論台前幕後, 很多故事都圍繞同一種精神:韌性。經歷逆境、創傷、壓力後,他們如何慢慢適應、復原,抖擻精神 ,繼續做該做的事?這是流行文化教我們的事。
流行文化工業,台前幕後共同推薦
很感激我們還有這些對話,能用文字,把人的韌性記下和錄低,無論現在或以後在何方,回憶也 會在心裡產生共鳴,為此刻帶來力量。
— 岑寧兒
這種韌性,在動蕩的時代顯得特別耀眼,有時我慶幸自己遇上了,幸福時代所見不到的韌性。
— 莊梅岩
當有人仍然肯用傳統方式做訪問,再用文字把訪問有技巧地寫出來...絕對戇居,也絕對佩服,佩 服仍然對這麼一種戇居行徑,不離不棄。
— 月巴氏
在網絡年代,大家忽略了實體記載的必要性。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我們還是需要好好記錄一 下。
— 游學修
回頭重看一頁頁整理,才醒起這幾年如此斑斕豐富。雖有舉步維艱的時候,但總算站立得住。
— 盧鎮業
| 目錄 |
傷痕:好好療癒自身
陳蕾:追夢或躺平,只要守好內心潔淨
Pandora:世界太多絕望 我們只想陪你升與降
Novel Fergus:閪冧之後,原來死唔去
如不安怎樣經過 — MIRROR 演唱會意外後,鏡粉的創傷與行動
夢想:當天有快樂過
「唱歌 L」謝雅兒:我不是歌手,只是個表演者
《造星》冠軍的一人舞 Lyman:我不是偶像,只想表演
鍾雪瑩 ╳ 黃綺琳:當填詞 L 遇上電影 L,又或相反
雷同二友 — 路仍長,這次我們大聲吶喊
低薪、拖糧、執生:香港舞蹈員美麗而殘酷的夢想
工業:倘若時不我與
《九龍城寨》鄭保瑞:說一個離不開留不低的香港故事
一部戲連起兩代人 爾冬陞 ╳ 卓亦謙:怎樣克服拍香港電影之難
望撐住鮮浪潮到老 杜琪峯:我們只是大象腳下的蟻
《武替道》孖生導演的故事 「你們經歷過最輝煌香港,但我冇啊」
時代:散席重聚之間
KOLOR 和他們的樂迷:不屈樂隊遇上適應之年
廣東歌與港產片飄洋過海:移英港人與香港的距離
RubberBand:世界在轉,說再見後是時候 move on
岑寧兒:落在哪裡,就是這裡
| 內容節錄 |
作者序
香港流行文化裡,有些人、有種韌;我們記錄
香港的電影、電視和音樂無疑有過一段輝煌歷史,無數明星、經典,造就幾代人集體回憶。只是後 來隨著促成爆發的環境條件消失,港式流行漸被離棄。有段日子,「港產片已死」、「樂壇已死」、 「一個時代的終結」,都是這座城市許多人掛在嘴邊的論調。
是直至近幾年,一股浪潮才悄悄形成。新媒介、新作品、新明星湧現,本地電視劇、電影、廣東歌, 以至 YouTube 上不同本土製作,重新成為不少人生活不可或缺部分。愈來愈多人不介意為本地 流行付出真金白銀,甚至一顆真心。
2022 年,為了記錄這股浪潮,我們成立《Wave. 流行文化誌》。以「誌」為名,為的是把香港流行文 化幕前幕後的面貌、想法、情緒,盡情收錄,希望可以慢慢積累,形成一本厚厚的筆記,待日後翻 閱。我們還相信,摸索這股浪潮的形狀,可以讓大眾更加認識香港。
到底這本「誌」會記錄到甚麼?老實說,我們當天如坐上孤舟駛入茫茫大海,沒有明確答案。
由 2022 年至 2024 年,圍繞香港流行文化,我們一共做了上百個訪問,受訪者包括導演、演員、 唱作歌手、填詞人、電台 DJ、電視台 PA、動畫師、舞蹈員、歌迷......內容大多關於他們當刻對作 品、對生活、對世界的想法,觸及各自個人經歷。主題看似包羅萬有,但如今回想,不論來自台前 幕後,很多故事似乎都圍繞同一種精神:韌性。
受壓下或變形屈曲,但不易折斷,是為「韌」。韌性所指的,是經歷逆境、創傷、壓力後,慢慢適應、 復原,持續做該做的事的一種特質。
這種特質,明顯有其時代背景。2021、2022 年全世界持續被疫情籠罩,城市凋零,街道冷清,人 際關係變得脆弱、疏離,一般人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情緒陷入深淵的不是少數。其後疫情退散,世 界看似復常,但如何好好自處,擁抱無常,卻是城裡眾人必修一課。
對香港生活的人來說,這幾年大家身處的逆境、心裡所受的創傷,絕不單源於疫情。眾所周知,香 港社會制度、生態、氛圍近年急劇變化。有人扶老攜幼,為尋求更好的生活而移民他方;有人留下 ,直視曾經熟悉的環境有時更像陌生異境的事實,默默咬緊牙關,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過去兩三年,香港流行文化重新獲得大眾注視,但不代表寒冬已盡。像香港電影,縱有個別作品 票房打破歷史紀錄,但整體產量、影響力始終無復以往。開戲難,拍戲難,是圈內人的共識;青黃 不接的夕陽工業裡,怎樣把技藝和信仰傳承下去,又成了一些老前輩的當務之急。
演藝事業被視為夢工場,但能夠站在五光十色的舞台上面,接受萬人歡呼拍掌的,終歸只是少數 中的少數。工場裡為數更多的,是為理想燃燒自身,屢敗屢試的人。發出光芒之前,他們先要被逼 學懂擁抱似無盡頭的黑暗,於逆境中掙扎求存。
流行文化反映時代,也由時代形塑。逆境來自時代,在浪裡被推擠拍打的他們,背負的壓力與創 傷,是個人的,說到底也是集體的。
事後回望,這本累積了兩年的流行文化誌,正好記錄了一眾大人物與小角色於壓力下怎樣掙扎生 存。從他們身上,我們隱隱觀察到這種逆境中的韌性,有三大特點:
一、持續不斷
韌性不是一時興起的偏執,而是經年累月的戰鬥。
受訪人物,不少年紀尚輕,但他們的故事章節,早於十年八載前已開始編寫。雷同二友的音樂之 路,起點原是兩姊妹兒時睡的碌架床;黃綺琳的填詞人夢想,於中學禮堂悄悄萌芽;卓亦謙唸大學 時遇上同窗自殺,傷痛之外亦為日後創作埋下種子。即使在許多人眼中仍屬新面孔的 Lyman、謝 雅兒,進入大眾視線前,其實同樣在各自領域奮戰多時。
而過程又少不免起伏、拉扯。他們試過獲得賞識認可,也嘗過在岔路上迷失自我。有人不喜歡心 血被投進行業輸送鏈,如失去靈魂;有人在行業捱足十年,才發現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屈指可數。 因為不甘,因為熱誠,他們未有放棄,保持韌勁,繼續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二、能屈能伸
香港流行文化的世界,以往曾出產無數硬頸生物,就如電影《武替道》描寫的上一代武師,在片場 堅持己見,毋懼硬碰,有時即使玉石俱焚亦在所不惜。在那些輝煌的黃金歲月裡,偏執、堅持如同 信仰,很少受到挑戰。
但時移世易,逆流裡,保持身軀柔軟,能屈能伸,似乎同樣重要。
像杜琪峯,擺明是香港電影史上其中一位最硬頸的作者,但到他視如骨肉的鮮浪潮資助被裁,他 無奈之餘,亦決定縮減規模;如樂隊 KOLOR 與 RubberBand,多年來用作品放聲吶喊,時代易幟 ,兩隊人亦表明要努力適應,盡快 move on。
面對明浪與暗湧,少執著硬碰,多游走轉角,是屬於時代的智慧;抓緊初衷,繞路前行,乃很多人 因而練就的本領。
三、從自我到集體
韌性是個人心理特質,但不少受訪者脫離自我困境後,又不忘用創作感染他人。
陳蕾走過低谷,領悟到創作不能只圍繞個人經歷,也要代入他人處境,訴說大眾關懷;Pandora 成 員一度因鬧翻陷入絕望之中,自此更在意以音樂告訴聽眾,世界很壞,仍可互相陪伴,享受快樂; 鄭保瑞向來我行我素,所拍電影著重刻劃殘酷人性,拍九龍城寨的故事卻出奇溫柔,只求在戲院 營造一片喘息空間,讓人「搵返道力」、「可以行落去」。
流行文化本質面向大眾,每個音符、每格菲林都有力左右集體情感。這些作品,既反映創作者的 個性、思想與經歷,又鼓勵那些仍然在浪裡載浮載沉的人,保持韌勁,「唔好死」。
好好記住這份韌性,把它們傳開去,也是我們把文章結集成書的原因。
流行文化的世界轉得很快,紅極一時的明星、全城傳唱的金曲、人人熱捧的電影,很多時候如同 大海裡的幾片石塊,浪奔浪流,轉眼就被淹沒,被遺忘,從此不見蹤影。然而浪裡眾人的思考、關 懷,流露出來的拚勁與韌性,始終有被定格、整理、保留、傳承的必要。
畢竟這是關於此城流行文化的記錄,也是屬於香港的記憶。
阿果、Sophie
《Wave. 流行文化誌》共同創辦人
| 作者簡介 |
關於《Wave. 流行文化誌》
由兩名前新聞記者阿果與 Sophie,於2022 年 6 月創立,希望擺脫傳統媒體看待娛樂新聞的框架 ,以人物專訪、數據分析、專題特寫等為切入點,呈現香港流行文化工業裡各種現象,與大家一同 討論值得關注的作品與人物。
浪裡有人 : 香港流行文化誌 2022 - 2024
作者 | AUTHOR
Wave. 流行文化誌
出版社 | PUBLISHER
留下書舍
書號 | ISBN
9789887030027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12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