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後真相時代的最大病灶——「反知識」

為什麼網際網路開放、高等教育普及、新聞媒體蓬勃發展,
卻讓當代社會鄙視專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反智思潮?
本書將帶我們反思「專業」的意義,
爬梳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在當代何以崩解,並找回民主社會中兩者應有的相處之道。


反智像一道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
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
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隨網路科技與高等教育的普及,現代人可取得的資訊及知識量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但這也是所有人最不願學習、最不尊重專業的時代。

人們即使確實比以往聰明,卻以為只要靠Google、維基百科就能和專家並駕齊驅,對各種學識成就反唇相譏,面對專家建言也往往冷眼以對,從醫療、法律、教育到國家預算,人們都對專業採取不信任甚至鄙視的態度,這些應要公民和專家對話的事務因此失去了辯論的機會。此外,眾人也將「民主」的意涵誤解為每種聲音、即使最荒謬的意見也應該受到公平認真對待,否則就是不民主,就是搞菁英主義。 

面對這種人們拒絕學習、懷疑專家的現象,本書作者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與哈佛推廣教育學院兼任教授湯姆.尼可斯將他的觀察與見解寫成文章刊登於網路報《聯邦主義者》後,迅速累積了上百萬的閱讀人次,也因此受到牛津大學出版社注意,進而邀請他將這個主題擴充撰寫成本書。

▍ 專家與公民關係的瓦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在書中,他將告訴我們人類拒絕溝通的天性加上網際網路普及、高等教育商品化、新聞產業娛樂化的推波助瀾,是如何讓大眾並未變得更有知識,反而變得憤怒、無知而反智。而專家當然也有可能出錯--究竟專家為何犯錯、如何犯錯,身為公民的我們又該怎麼面對、進而建立起與專家的健康關係,他在書中也有詳細的探討。

面對「專業之死」,我們如果置之不理,將導致民主社會中公民與專家停止對話,並有可能發展成暴民政治或技術官僚主義,導致民主崩潰。這不只可能讓人類辛苦累積了數個世紀的知識付諸東流,也將阻礙新知識的未來發展。

本書正是一份診斷報告,帶領我們理解專家與公民間的關係為何崩解,而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公民,又該如何化解這個迫切的危機。要力挽狂瀾,需要身處當代社會的你我共同努力,而本書正是我們急切需要的清晰導引。

 

| 目錄 |

 

序言
引言:專業之死

第一章 專家與公民
好為人師的國度/這種危機,新嗎?/所以這狀況早就有了,那這是個問題嗎?/沒做功課的選民「崛起」/專家與公民

第二章 心好累!溝通這麼難是怎樣?
徵人:誰想跟我辯論一下/搞不好單純是我們蠢而已/確認偏誤:因為你「早知道」/阿嬤的偏方、迷信與陰謀論/刻板印象與以偏概全/我好你也好,大概啦

第三章 高等教育:客人,永遠是對的
那神奇的七年/人客!歡迎光臨!/我可以寄email給你嗎?/大學的通病/還請手下留情/大學才不是什麼「安全空間」

第四章 我幫你Google一下——何以知識量多到掀鍋,人類反而愈來愈多蠢貨
史特金定律的回歸/網路上哪些東西假?網路上什麼東西不假!/當然安全,我Google過了。/海量群眾的智慧/我刪你好友喔

第五章 多到不像話的「新」新新聞
報紙上是這麼說的/吞多嚼不爛/影視明星死於收音機之手/被綁架的美國:第一萬五千天/誰也不要相信/觀眾比專家懂嗎?/我們可以怎麼做

第六章 專家錯了的那一天
恕不接受專家應徵/失敗的各種面貌/專家墮落了,該怎麼辦?/我以為你是醫科預班生,不是嗎?/我預測!/修補關係

結論 專家與民主
「專家爛死了」/專家與民主:死亡螺旋/哪些人知情,哪些人決定/共和國,你知道什麼是共和國嗎?/我哪一點比不上你/專家揭竿而起

附注

 

| 內容節錄 |

 

序言            

 

「專業之死」這話聽著很聳動,讓人感覺大言不慚。很多人搞不好還沒把書翻開,就已經「氣噗噗」覺得這書很討人厭了,這書名根本是激著人在書裡找碴,省得作者以為自己的屁比較香。這種想把作者拉下來一點的心情,我懂,因為我也會很不爽聽到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大放厥詞。我們身處的文化與語言環境中已經有太多東西被提前宣判死刑。羞恥心、基本常識、男子氣概、女人味、童年、品味、把字說對寫對的能力、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都在還有氣息的情況下被送進墓地。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實在沒必要把「專業」這樣明明就還沒有死透的東西拿出來標新立異。            

 

話說回來,專業固然一息尚存,但這寶貝確實也危在旦夕。我們可以說,專業所處的環境出了很嚴重的問題。對自身無知的崇拜,像一門宗教似地席捲了當今的美國。美國人對於科學、政治、地理所知不多。也罷,這是老問題了。而且老實說,不懂某些事情也算不上什麼天大的問題,各行各業分工的目的就是讓社會得以運作下去,這種系統的設計就是要讓我們不用什麼都學,什麼都懂,這樣大家都比較輕鬆。開飛機有機師,打官司有律師,開處方有醫師。我們犯不著人人都是達文西,白天畫蒙娜麗莎,晚上還得熬夜設計直升機。如此甚好。            

 

不,真正的問題不在無知,而在我們以無知為榮。美國人已經墮落到無知儼然是一種美德的地步,公共政策尤其沾不得。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就像個體在宣示主權,美國人藉此得以把自己愈來愈薄的玻璃心與真相隔絕開來,大小事都不准誰說他們錯了。這是新的《美國獨立宣言》:我們不再只認為人人生而平等是不證自明的真理,我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不證自明的真理,就連根本是錯的事情也被我們加以肯定。我們覺得世上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沒有誰的意見比誰更了不起。

 

美國本來就有看讀書人與「萬事通」不順眼的傳統,但這跟本書想說的東西是兩碼子事。我本身在大學教書,所以我不會不懂:教授顧人怨。快三十年前,還只是個菜鳥教授的時候,我任教的學校離我老家不遠,所以我會時不時回個家去打聲招呼,順便上上我親兄弟開的小酒館。有天晚上在我離開之後,一名顧客轉頭對跟我同一個老媽的老闆說:「聽說,他在大學當教授?嗯,不過他人感覺還不錯啦。」身為大學教授,這樣的評語我已經見怪不怪。            

 

但我寫這本書,不是為了這點心理的不舒服。被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人噹一下就氣噗噗,這樣的「高知識分子」我建議你還是趁早轉行。說到轉行,我職涯一路上當過老師、政治幕僚、公私部門的主題內容專家(subject-matter expert),以及在各種媒體上發言的評論員,為此我已經很習慣別人跟我意見不同,事實上那正是我所追求的,我鼓勵別人提出與我相左的看法。奠基在原則與事實之上的論辯,代表美國的智識發展走向很健康,也代表我們的民主制度運作得蓬勃順暢。            

 

所以說我寫這本書並不是自尊心作祟,而是因為我擔心。現在的美國已經看不到這些奠基在原則與事實上的論辯了。一般美國民眾的常識之匱乏,可以說已經衝破了基本知識的樓地板,進入到「無知」的領域,途經「誤解」的中繼站,如今則一路朝「認賊作父」的下限逼近。現代人不僅是相信蠢事情而已,他們是會緊抱著錯誤的觀念而抗拒學習。我沒辦法「穿越」回中世紀,所以我不敢說這樣的狀況史無前例,但在我活到這個歲數的記憶裡,目前的情形絕對是首開先例。            

 

但話說回來,我絕非直到今日才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早在一九八○年代末期,我人還在華府服務的時候,我就發現別人動不動就會在閒談中對我的專業指指點點,他們會高談闊論起各方面的問題該如何處理,包括我所專長的武器管制與外交政策領域──而且幾無例外,這些人的口氣往往是「他們」發表意見天經地義,一副捨我其誰的氣場。我當時固然一身「菜味」,但十足的門外漢竟能自信滿滿地對如何讓美蘇談和一事「品頭論足」,還要我照著去做,我還是覺得一整個不可思議。          

 

某個程度上,這是可理解的。政治本來就是「很好聊」的東西,尤其當時又適逢冷戰時期,賭桌上的籌碼可是整個人類世界的存亡,所以大家會覺得滿腔意見不吐不快。也罷,我接受這是我投身公共政策職場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但隨著物換星移,潮來潮往,我慢慢發現其他各領域的政策專家也有了同樣的體驗,他們也同樣被稅務、預算編列、移民、環保等事務的門外漢用不知道哪兒聽來的歪理給訓了一頓。只要跟我一樣是政策專家,你就躲不掉這頓罵。            

 

而時間再往後,我開始聽到連醫生也抱怨有同樣的遭遇,律師有同樣的遭遇,老師也有同樣的遭遇。搞了半天,所有專業意見理應不太容易遭到反駁的專家,現在都失去了可以自外於非難的光環。這些苦主的描述讓我覺得難以置信:因為他們所訴說的不是病患或顧客向他們提出合理的疑問,而是病患與客戶主動「糾正」這群專家的錯誤。「專家就是懂得比你多才會叫做專家」,這個明顯事實隨手就被這群人拋到九霄雲外。            

這還不是最糟的。我發現可怕的不是現代人如何不把專業當回事,真正可怕的是他們這麼做的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還有斥責時的怒氣之盛。當然,專業遭到踐踏會變成一個普遍的現象,也可能是因為網路的無遠弗屆、社群媒體上的口無遮攔,乃至於新聞台得二十四小時運轉。但話說回來,你可以在這種對專業知識的新興排斥裡嗅到一股自詡的正義跟熊熊燃燒的怒氣。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至少我覺得那種激情在表達的不光是對專業的不信任,不光是質疑,也不僅僅是對替代意見的追尋:那是自戀中摻雜著對專業的鄙夷,那是某些人「自我實現」的一種練習。            

 

這樣的大環境,讓專家很難據理力爭,也很難硬起來要大家醒醒。今天不論爭辯的主題是什麼,討論的方向都會偏離正軌而淪為意氣之爭,最終專家不僅說服不了誰,而且還可能於公賠上人脈,於私跟朋友老死不相往來。相對於出言反駁,今日專家受到的期待是要逆來順受,因為人家不過是是坦蕩蕩地與你意見不同。我們應該要有「一個議題,各自表述」的風度與雅量,而這就是現代人琅琅上口的「沒有共識,也是我們的一種共識」。但這個流行語已經被濫用到只剩下對話時用來滅火或「打圓場」的功能。而如果我們認同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盍各言爾志」,如果我們認同有些事情就是有標準答案,不是對,就是錯,那⋯⋯那就難怪我們會那麼討人厭了。            

 

我在想,也許我真的已經跟這個世界產生代溝了吧。我成長在一九六○與一九七○年代,那是個我們對專家或許稍微太過畢恭畢敬的年代。那是段令人飄飄然的日子,因為美國不僅僅在科學發展上走在最前排,就連在國際政治上也是大哥級的存在。我的父母親什麼都懂但學歷不高,他們跟大部分美國人一樣都認定專家既然能讓人登陸月球,那其他大事他們說的應該也都不會錯。我成長的時空環境並不迷信權威,但整體而言,我們家就跟萬千燈火的尋常百姓一樣,我們都相信從腳病怎麼醫到政治怎麼管,專家之所以是專家都不會是沒有原因的。            

 

但批判專家的人也說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當年我們信任的政府專家固然把阿姆斯壯送上寧靜海,但他們也空降了很多沒沒無名的美國子弟到像溪生(Khe Sanh)與德浪河谷(Drang Valley)等越戰戰場。公眾的信任在某些專家跟政治領袖身上不僅遭到辜負,甚至遭到濫用。            

 

但我們現在又跑到了另外一個極端。我們對專家的質疑不是出於一種健康的心理,我們是出於恨意在追殺專家,包括不少人認定專家就等於錯誤。我們一方面用連天的噓聲伺候專家,用「蛋頭學者」這個重新流行起來的詞語來醜化他們,一方面會在他們面前直接嗆。面對醫生,我們會當他們的面說自己需要開哪種藥;面對教育工作者,我們會堅持孩子考卷上的答案沒錯(才怪)。我們誰都不服誰,因為我們都覺得自己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那位。            

 

這種想法當然比扯鈴還扯。            

 

這本書能完成,我得感謝一路上提供協助的許多貴人。但我同時也得替更多人開脫,我必須說本書提及的任何觀點與結論,都不代表這些好朋友的意見。            

 

最一開始,我是在自個兒取名叫「作戰調度室」(The War Room)的部落格上貼了一篇標題為〈專業之死〉(The Death of Expertise)的文章,那年是二○一三。首先注意到那篇貼文的是網路報《聯邦主義者》(The Federalist)的尚恩.戴維斯(Sean Davis),他跟我聯絡上,提議要我把貼文改寫成一篇正式的文章。我很感激尚恩的賞識,也很感激《聯邦主義者》給了那篇文章一個家,在《聯邦主義者》上登了出來後,那篇文章在全球累積了破百萬的閱讀人次。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大衛.麥可布萊德(David McBride)也於此時看到了這篇文章。換到大衛連絡我的時候,他的提案是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寫成一本書。要不是他以編輯專業提出導引與建議,我的論點終將無法茁壯成一本書的篇幅,為此我很感謝他與牛津大學出版社,也很感謝許多人經手、審閱過這項出書計畫,雖然我與你們素昧平生,但你們確實與大衛、牛津大學出版社一起成就了這本書。            

 

我很幸運可以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服務,那兒的大衛.伯巴克(David Burbach)、大衛.庫柏(David Cooper)、史蒂夫.諾特(Steve Knott)、戴瑞克.瑞沃朗(Derek Reveron)與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等眾多同僚都適時提供了寶貴的建議與材料。但無論如何,這本書裡的意見與結論都是我一個人的:這本書不代表任何其他機構或美國任何政府部門的立場。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湯姆.尼可斯 Tom Nichols,現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與哈佛推廣教育學院兼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哈里曼高等俄國研究所碩士、喬治城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蘇聯政局,也曾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國會助理。除本書外另著有多本以外交政策或國際安全事務為題的著作,包括《無用:核子武器與美國國安》(No Use: Nuclear Weapons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毀滅的前夕:先發制人的戰爭》(Eve of Destruction: The Coming Age of Preventive War)與《在俄國當總統》(The Russian Presidency)等。

| 譯者簡介 |

鄭煥昇,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全面失控》、《普羅旺斯1970》、《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等書。

 

 

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HK$14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湯姆.尼可斯 Tom Nichols

  • 出版社 | PUBLISHER

    臉譜

  • 書號 | ISBN

    9786263152625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05/30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