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會忘了他在這之前所做的一切,沒有人會因為他的過去而指責他。」
──法蘭茲.卡夫卡,《失蹤者》
儘管逃亡,即使不見任何藏身之處
卡夫卡逝世百年原始手稿紀念版
「當那艘已經放慢速度的船駛進紐約港,他像在一道忽然轉強的陽光中一眼看見他已觀察多時的自由女神像。她持劍的手臂跟先前一樣高高舉起,自由的微風在她身旁吹拂。」
十七歲的卡爾.羅斯曼由於一樁醜聞被父母送往美國,必須在陌異的國度自力更生。每回看似找到棲身之所,卻旋即遭到驅離,處境愈來愈苛刻,即使如此,卡爾仍無畏地朝荒野前進。直到一天,他看見上百位天使矗立於高聳的基座,以金碧輝煌的長喇叭吹奏著不和諧音……
《失蹤者》為卡夫卡以想像中的新大陸為故事舞台的未竟之作,最初在一九二七年以《美國》為名問世。本書以重建原始手稿的校勘本為基礎,保留原稿拼字和標點,還原被卡夫卡摯友布羅德修改與刪除的部分,並收錄未完成的殘稿,期以忠實呈現的原稿文字,帶讀者一同領略卡夫卡筆下壯闊的美國風景。
◆專文導讀——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卡夫卡難得寫了齣默片式的喜劇,這部小說歡迎每一個人,決定要加入《失蹤者》的人,我們在此向他道賀!」
◆特別收錄——德國流亡文學作家克勞斯.曼美國版專文導讀
「他必須在美國生活,從而擁有特別的機會。他的創造者希望他能夠證明自己值得擁有這個機會,不希望他走向毀滅。因為詩人在他的一切榮光和悲慘之中深愛著他所創造出的這個純真人物,他最心愛的夢想,他的繼承人。」
| 目錄 |
[導讀] 一部卓別林式的美國喜劇 耿一偉
失蹤者
第一章 司爐
第二章 舅舅
第三章 紐約近郊別墅
第四章 徒步前往拉姆西斯
第五章 西方飯店
第六章 魯賓遜事件
第七章
第八章
殘稿
I. 布魯內妲出行記
II.
III.
美國版前言 克勞斯.曼
卡夫卡年表
| 內容節錄 |
導讀
一部卓別林式的美國喜劇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耿一偉
小說一開始,卡爾.羅斯曼搭船到紐約,但請讀者留意一下,卡爾看到自由女神是持劍的。這不是很奇怪嗎?自由女神像應該是握著火炬的,卡夫卡卻說是手裡拿著劍。
卡夫卡最早在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給菲莉絲(Felice Bauer)的信中提到正在創作《失蹤者》這部作品。但在此之前的六月一號,他已參加過捷克政治家索庫波(František Soukup)所舉辦的《美國及其官僚體制》幻燈片報告,也讀過索庫波的《美國》(Amerika),並依據後者資料來描繪美國。作為小說的開頭,美國夢的象徵,卡夫卡不太可能會弄錯自由女神的細節。除非他意有所指。
如果順著小說的發展,卡爾的美國行,如同他看到的自由女神是拿著劍,總是令人感覺不友善,四處充滿威脅的(這裡也有點精神分析的意味,持劍的女神當然不是事實,只是卡爾的幻象)。在美國大半的經驗裡,卡爾如同其他卡夫卡長篇小說如《審判》(Der Process)或《城堡》(Das Schloss)的原型人物一般,總是莫名被判了罪,毫無辯解的理由,卡爾就被參議員舅舅逐出家門,被飯店開除等等。唯一的差別是,這個年輕人似乎還沒有那麼絕望,總是會為了自己的權益奮鬥。即使從小說最後結尾看,搭著火車準備前往奧克拉哈馬州的卡爾,比剛來美國時對未來更充滿了希望。
仔細閱讀後來被馬克斯.布羅德下標題為「奧克拉哈馬露天劇場」的最後兩章殘篇非常有意思,讀起來令人異常振奮。卡爾.羅斯曼在這兩段裡彷彿才真正踏上那個所謂自由美國的土地,所有的人物都充滿善意與理解,即使是卡爾說謊的時候也輕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不能不留意到的重大轉變,是卡爾自稱自己的名字是黑人(Nergo),然後他就被奧克拉哈馬大劇場錄取了。
相較之前的處處受限,黑人卡爾此時似乎是處在天堂。但也不是沒道理,因為從這一章的開頭,小說忽然進入一個類似超現實的世界,場面驚人:「幾百名女子打扮成天使,身裹白布,背上插著大翅膀,吹奏著金光閃閃的長喇叭。但她們並非直接站在舞台上,而是每個人各自站在一個基座上,不過別人看不見那基座,因為天使服裝飄逸的長袍蓋住了整個基座。由於那些基座很高,最高的大概接近兩公尺,這些女子的身形顯得十分巨大……」
如果將此處對照小說一開始對船上空間的陰鬱描述,我們不得不解釋成,數百位巨大天使吹喇叭的歡迎場面,是反轉了持著劍的自由天使的不安意象,從一開始的不懷好意轉化最後的慶祝。如果用電影的畫面來想像,卡夫卡用視覺的方式暗示讀者,卡爾終於登上美國,天使們終於歡迎他的到來。順著這樣的解讀,我們再來看小說的最後結尾,就能理解卡夫卡為何會用海浪的比喻來形容卡爾探出火車窗外的感受:「寬廣的山澗奔湧而來,在丘陵起伏的河底形成大浪,夾帶著成千上萬小小的泡沫浪花,湧向火車駛過的橋下,這些浪花如此接近,其涼意使人的臉打起寒顫。」彷彿這個結尾才是真正搭船抵達美國時該有的感受。
如果說,結尾暗示了《失蹤者》的基調是喜劇的,那麼讀者也會容易感受到,小說中不少場面都充滿喜感,甚至讓我們聯想到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的默片。卡爾所面對的美國,像是充滿各種機械裝置的非人世界,比如他在舅舅房間看到充滿上百個格層並能用曲柄控制格層巧妙運作的大書桌,或是他工作的旅館有三十一部電梯上上下下等。《失蹤者》裡的眾多角色,更像是卓別林《摩登時代》(Modern Times)中,被工業與資本主義文明壓榨的小人物,而他們的行為舉止,往往也讓讀者聯想到默片式的笨拙誇張。
除了人物特質之外,我特別留意到,在小說中,卡夫卡花很多時間在描繪手部動作或姿態上頭,人物幾乎沒有臉部表情,大多數場面會會用各種關於手的動作來透露人物的內心狀態。比如小說一開場關於自由女神的描述,就是她的手:「她持劍的手臂跟先前一樣高高舉起,自由的微風在她身旁吹拂。」
我在閱讀過程中,另一個驚訝發現,是於整篇小說的描述風格充滿了電影感。這不只是視覺畫面感,更多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電影語法,而卡夫卡卻在默片時代的早期,就將這些電影語法運用自如。比如在第五章〈西方飯店〉有一段,提到卡爾的同事德蕾莎的母親在她小時候過世的情形:「她似乎失去了她靈活的身手,撞倒了那一堆磚,越過去向下墜落。許多磚塊隨著她滾落,過了好一會兒之後,某處一塊沉重的木板鬆脫了,砰一聲落在她身上。」這裡的文字在讀者腦海喚起的,是完全電影化的經驗──我們先看到一名女子從工地墜落,然後畫面又回到一塊搖搖欲墜的木板,接著這塊木板又再落下砸到她身上──這根本就是兩個鏡頭剪接在一起。
卡爾最後會被奧克拉哈馬大劇院所吸引,海報上寫著「我們歡迎每一個人」,這句話深深吸引了卡爾,即使他自稱為黑人,甚至沒有證件,他還是在此謀得一職。在藝術的創造世界裡,沒有人受壓榨,沒有欺瞞。「想成為藝術家的人請到這裡來!我們的劇場用得上各種人才,人人各得其所!決定要加入我們的人,我們在此向他道賀!」卡爾在最後失蹤了,取代的是獲得自由的新黑人。
卡夫卡難得寫了齣默片式的喜劇,這部小說歡迎每一個人,決定要加入《失蹤者》的人,我們在此向他道賀!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 |
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雙親為猶太人。1906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完成為期一年的法院實習工作後,於1907年進入「忠利保險集團」的布拉格分行。1908年,他進入「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在該局擔任公務員直到1922年因病而提早退休。1917年夏末,卡夫卡由於肺結核發作而咯血,1924年6月3日死於肺結核,享年四十歲。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柏格森(Henri Bergson)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之體現。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逝世後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所認識,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熱」,至今不歇。
| 譯者簡介 |
姬健梅,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從事文學翻譯多年,包括卡夫卡的三部長篇小說《審判》(Der Process)、《城堡》(Das Schloss)、《失蹤者》(Der Verschollene)、中篇小說《變形記》(Die Verwandlung)和《卡夫卡日記》(Kafka Tagebücher),在木馬文化出版的譯作還有托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的《魂斷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彼得.漢德克的(Peter Handke)《守門員的焦慮》(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以及瑪莉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的《家園》(Home)、《萊拉》(Lila)和《傑克》(Jack)。
失蹤者 | 卡夫卡逝世百年紀念版
作者 | AUTHOR
卡夫卡 Franz Kafka
出版社 | PUBLISHER
木馬文化
書號 | ISBN
9786263147539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12/04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