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即便不得其門而入、一步步深陷其中,
為什麼他仍堅持走在這條路上?
漫漫人生裡,我們都是困惑的K。

|卡夫卡最後代表作 全新修訂 逝世100週年紀念版|
 
慕尼黑文學館20世紀最佳德語文學小說TOP 9
金獎名導麥可‧漢內克改編同名電影  
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昆德拉一致讚嘆的劃時代作品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 林蒔慧──專文導讀
作家、諮商師、「愛智者書窩」版主 鐘穎──專文解說

一個深夜,土地測量員K應聘來到村裡,
不料若沒有「伯爵」的許可證,就無法投宿過夜。
好不容易過了這一夜,K想親自與伯爵會面,卻發現自己無權進入城堡。
他只能透過城堡派遣的信差接受指示,或提出報告。
接下來K的要求一一遭到拒絕,一場永無休止的鬥爭就此展開……

當集體的理性為人類打造組織化的文明,現實生活中的「城堡」其實無處不在,甚至獲許多人奉為圭臬、甘之如飴,令現代生活成為夢魘的集合體。若說《變形記》揭露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迫害之下的「異化」、《審判》呈現存在的原罪意識,那麼《城堡》成功建構了「權威」以其迷宮構造凌駕人性的現代困境。身在其中的主人翁K,出於個人自由意志、主動持續深入不斷給予否決的迷宮,一再試圖超越,或可作為二十一世紀現代人持續掙扎的靈魂典範。卡夫卡從晚期奧匈帝國統治之下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無力與悲觀,具體化作小說,深深影響後世思維,無人能拒絕繼承他對這個世界的創見。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 林蒔慧:
「德國哲學家班雅明曾在卡夫卡逝世十週年之際指出,《城堡》與《好兵帥克》的聯繫建立在一個基本的對比之上:K對一切都感到訝異,帥克卻從不感到驚訝;K對一切都感到內疚,帥克從未有任何愧疚感;K不斷沉淪,直到不可避免的死亡,而帥克卻在世界上快樂地漂浮著。換句話說,K和帥克雖然都身處混亂的官僚體系當中,周旋於無盡的障礙與無情的威脅之間,但其對比的態度皆為生活的疏離提供了解方。」

作家、諮商師 鐘穎:
「卡夫卡想表達的是放棄,以及他過程中的永不放棄。這是為什麼我們會從他的故事裡得到鼓勵,但同時又感到哀傷。
閱讀卡夫卡總是讓我哀傷,《變形記》裡的他尚帶著嘲諷與批判性,這樣的風格在《審判》中依舊可尋得著脈絡,但《城堡》裡頭已經見不到嘲諷,讀者笑不出來,只感覺到恐怖、孤冷與徬徨。」

 

| 內容節錄 |

 

導讀 

 

從禁忌的名字到捷克經驗的象徵:卡夫卡與捷克            

文/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教授 林蒔慧            

 

今年適逢卡夫卡逝世一百週年,台灣讀者大多著重他在德語文學的地位,即便眾所皆知,卡夫卡一生都在捷克布拉格這座城市生活與寫作。

 

較鮮為人知的是,一九六三年前的捷克布拉格對已在鐵幕外西方世界大放異彩的卡夫卡作品是三緘其口的。當時,卡夫卡被鐵幕國家菁英視為資產階級作家,其頹廢異化的文學作品主題,並不符合社會主義基礎,更是與共產主義格格不入。然而,在卡夫卡逝世近四十年後,也就是社會主義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個十年裡,整個系統開始動搖,卡夫卡的名字不得不被輕聲提及。捷克查理士大學德國文學史教授愛德華.戈德斯圖克(Eduard Goldstücker,1913-2000)於一九六二年的作家聯盟會議上提議在卡夫卡誕生八十週年隔年舉辦一場關於卡夫卡的會議,所持理由鏗鏘有力:既然全世界都在討論卡夫卡的作品,為什麼卡夫卡這個名字在布拉格卻是一種禁忌? 

 

於是,一九六三年五月,在布拉格北邊約二十公里的利布立策(Liblice)所舉行的會議不僅開啟了「布拉格視角」探索卡夫卡,強調布拉格對卡夫卡生活敘事和作品解讀的影響與作用,也是首次將卡夫卡正式介紹給他自己的「故鄉」。同時,此次會議也間接促使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審訊制度的部分開放,預示著民主化進程的開始,是為引領捷克斯洛伐克進入「帶有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先驅之一。然而,這一切最終還是以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落幕。

 

一八八三年出生於布拉格的卡夫卡,一直以來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德語文學作家,然而,他卻是在猶太傳統文化中成長,並長期生活在波西米亞的日耳曼人及捷克人之間,與同時代以捷克語寫作的作家一起歷經奧匈帝國晚期的捷克社會,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建國初期。其中,最常與卡夫卡相提並論的便是同年出生的雅洛斯拉夫.哈謝克(Jaroslav Hašek, 1883-1923)。

 

儘管卡夫卡和哈謝克的寫作風格迥異,其筆下主角K以及好兵帥克卻常被認為存在著某種聯繫。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1曾在卡夫卡逝世十週年之際指出,這種聯繫建立在一個基本的對比之上:K對一切都感到訝異,但好兵帥克卻從不感到驚訝;K對一切都感到內疚,但帥克從未有任何愧疚感;K不斷沉淪,直到不可避免的死亡,而帥克卻在世界上快樂地漂浮著,即便度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殘酷考驗,臉上還是掛著溫和的微笑。換句話說,K和帥克雖然都身處混亂的官僚體系當中,周旋於無盡的障礙與無情的威脅之間,但其對比的態度皆為生活的疏離提供了解方。捷克哲學家卡雷爾.科西克(Karel Kosík, 1926-2003)2進一步指出:卡夫卡和哈謝克都在各自的作品中提供了一種願景,一種異化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哈謝克選擇了以鬧劇相應,認為只有笑聲才能揭示制度的荒謬,而卡夫卡則是強調對真理的執著探索,但卻總是以失敗告終。  

 

麥田出版繼二○一八年再版《好兵帥克》之後,於卡夫卡逝世一百週年之際推出由湯永寬老師所譯的《城堡》德語直譯增訂版。根據引薦卡夫卡以及哈謝克作品於世的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 1884-1968)3的說法,《城堡》中的鄉村背景來自於捷克經典文學作品《外祖母》(Babička, 1855)對卡夫卡的影響。《外祖母》的作者博日娜.涅姆措娃(Božena Nemcová, 1820-1862)是首位以捷克語書寫散文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外祖母》則是以一位鄉村祖母的形象,象徵著捷克民族的傳統價值在亂世中仍長存鄉間。而卡夫卡似乎被這種和諧與和解的敘事世界所深深吸引,只是,在他自己的文字世界裡卻只能呈現截然相反的敵對與疏遠。

 

卡夫卡與捷克,或許彼此的存在就是這般對比卻必須的聯繫。

 

二○二四年八月二十日            

寫於捷克布拉格

 

 

| 作者簡介 |

卡夫卡 Franz Kafka,一八八三年生於布拉格,時值奧匈帝國晚期,歷經捷克斯洛伐克建國初期。在布拉格多元的日耳曼與捷克文化之間,生長於猶太傳統文化家庭。一九二四年因肺結核病逝。

一九○六年自卡爾.費迪南特大學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後於勞工事故保險局任職。

一八九九年起開始寫作,早期作品皆未予以保留,死時更交代友人將作品全數銷毀,友人未予聽從,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因而得以傳世。

著有長篇小說《審判》、《城堡》、《美國》;書信集《給父親的信》、《給米蓮娜的信》、《給菲莉絲的情書》;中篇小說《變形記》;短篇小說《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地洞》、《流刑地》、《鄉間婚事籌備》、《老光棍布魯費》等。


| 譯者簡介 |

湯永寬,曾任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譯介、編輯數十部歐美重要文學經典。
 

城堡 | 卡夫卡最繁複神祕的最終代表作‧逝世100週年紀念 Das Schloss

HK$150.00價格
  • 作者 | AUTHOR

    卡夫卡  Franz Kafka

  • 出版社 | PUBLISHER

    麥田出版

  • 書號 | ISBN

    9786263107328

  •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4/10/10

  •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台灣

順便看看

繼續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