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班導師張志樂,遇上助理教師王莉,就這樣展開了一場二人文學散步。
二人遊走北角、觀塘、土瓜灣......慢慢走進香港作家筆下的文字及景物,
見證香港的文學、歷史及變化,發掘這個地方獨特的美,
尋找藏在香港的新、舊故事。
| 目錄 |
散步地圖‧一至三
一 西營盤
二 香港中文大學
三 灣仔
四 鰂魚涌、北角及炮台山
五 觀塘
六 土瓜灣
七 中環
散步地圖‧四至七
| 內容節錄 |
走上巴士站旁邊的樓梯,三座建築物呈現眼前。張志樂簡單介紹,新亞書院的設計是以面前的錢穆圖書館的軸線為中心,延展對稱的空間,左邊是人文館,設有新聞與傳播學院、書院辦公室及人類學系,而右邊的誠明館是行政樓,也是藝術系學生上課的地方。錢穆圖書館收藏藝術、日語和中文文學書籍。
他們走入錢穆圖書館旁邊的小路,王莉便被一個有趣的風景吸引。
「這······好像羅馬鬥獸場?」
「不是鬥獸場,是羅馬劇場。這叫圓形廣場,是學生辦晚間音樂會、戲劇表演的地方。」
一共十二層的半圓形階梯,也是座椅,與不遠的半圓校友碑相對,構成一個圓形的露天廣場。最高的一級階梯背後,也鑲着牌子,寫着畢業生的名字和畢業的年份。王莉在這些名字前慢慢走過,好些名字已是六、七十年代的了。
「小思寫過一篇文章叫<校園風景>。」張志樂跟在她後面説,「其中有一段說:『我一一細讀,重回農圃道的歲月,水塔下風聲鳥鳴,遙遠而朦朧。』」
「農圃道不是在土瓜灣嗎?」
「對,其實新亞書院最早的校舍設在深水埗,五四年搬到農圃道,六三年才搬進沙田的。」
「所以有些畢業生是在農圃道舊校舍唸書。」
「有這個可能啊。她文中的水塔還在。」
「水塔?」
「看你的前面。」
王莉看一眼他,再朝着他指的方向看,果然有一座淺灰色的石塔,上寬下窄,像一根釘子,又像「丁」字。它比樹和山還要高,融入了同樣灰色的天空,但表面的攀緣植物,讓它暴露出來。
「這個塔線條剛直,叫君子塔,另一邊的聯合書院還有淑女塔。兩座塔儲存鹹水、淡水,供應書院各部門的日常需用。」
小思的文章沒錯,果然有風聲和鳥鳴。不過,王莉有點擔憂,怕有鳥飛出來。她緊跟在張志樂背後,走了幾步,便看到一個懷舊的鐘樓,方形的鐘框、圓形的鐘面,四面都可看到時間。
「你看這個鐘,有點可愛。」
「你也留意到? 這叫天圓地方鐘,是新亞書院的標記。」
「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難怪鐘框是方形的,鐘面卻是圓形的。」
「正是這個意思,聽說是建築系學生設計的。」
沿着小路走,經過學生宿舍學思樓,這些都是七十年代的建築物,跟錢穆圖書館一樣,講究實用,設計簡潔耐看。再往前走幾步,便到了一個觀景亭。
「到了。」
「這怎會是垃圾場呢?」王莉感覺被作弄了。
眼前的觀景亭,有一彎新月型的水池,圈着大樹,池水流到池邊,悄悄溢出,回到池裏,並跟遠處的海平面在視覺上等高,看似合二為一。不少人已經佔據有利位置拍照,一些看似是學生,另一些則明顯是遊人了。
「這個角度很美。」王莉也忍不住掏出手機。
「這是合一亭,是新亞書院一個打卡熱點。」
在她面前,池水就像海的延伸,從遠方湧進來。而池水上,則有旁邊榕樹的倒影,海、池、天、樹,融為一體,真有合一的意境。
「天人合一說的,就是儒家學說的核心觀念,意謂人道、天道相通不隔。」
張志樂也拿出手機來,不知道是拍風景,還是拍王莉。
「你為什麼叫它垃圾場呢?」
「那是張曉風的文章〈垃圾堆與天人合一〉提到的,她說這個山頭本來是堆雜物的,後來為了記念錢穆先生,建築師陳惠基便造了這個觀景亭。」
「這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王莉抬頭看着觀景亭的玻璃蓋子說。
所謂的亭子,更像一個巴士站,由兩片長玻璃組成,一片直立,一片遮空, 亭與牆之間,還有幾叢竹樹,綠意盎然。
「你說得對。據說池邊的榕樹一直在這裏,在張曉風筆下,它是池水的戀慕者。她說:『那大樹又宛似一個謙抑安全的戀慕者,雖站在近處,卻不企圖干擾什麼——除了影子,它只求池水容納它的影子。』」
張志樂走到池邊,與王莉並肩而站,池水裏便有了兩人的倒影。
「池水很包容,也容納了我們。」
王莉用手機攝下了池水中的倒映,這便是他們第一張合照。
然後,他們走到池邊面向吐露港的走道,景色一望無際。
——摘自本書 第二章 < 香港中文大學>
| 作者簡介 |
可洛,原名梁偉洛,信耶穌。養貓,迷戀睡覺、夏天、馬蒂斯和港式奶茶。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著有小說《幻城》、《末日絮語》、《小說面書》、《陸行鳥森林》、《鯨魚之城》、《女媧之門》科幻系列、小說集《繪逃師》、詩集《幻聽樹》等。從事文字創作與寫作教學。
來一場文學散步
作者 | AUTHOR
可洛
出版社 | PUBLISHER
突破出版社
書號 | ISBN
9789888562855
出版日期 | PUBLICATION DATE
2023/06
出貨地 | PLACE OF DEPARTURE
香港